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对餐饮等服务企业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复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31:02  浏览:819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餐饮等服务企业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函[2003]355号




关于对餐饮等服务企业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复函



你局《关于对餐饮等服务型建设项目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是否包括停止营业的请示》(闽环保法[2003]19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一、兴办饮食等服务企业应当遵守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环保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1995年2月21日,环监[1995]100号)第5条规定,饮食、娱乐、服务企业,有涉及污染项目的,应执行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上述规定,环保部门对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二、对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合格,擅自经营的饮食等服务企业,可以责令停止营业,违反“三同时”制度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由于其营业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环保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的规定,对此类违法营业行为实施处罚时,可以针对行为人的具体行为特征,即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擅自投入营业,作出“责令停止营业”的处罚决定。

另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第3条、第4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环保部门对未依法取得环保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应当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处罚。

综上所述,你局请示中反映厦门市环保局对既未办理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也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的某餐饮店,依法实施责罚.


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集邮市场管理办法

国家邮政总局


集邮市场管理办法

(国家邮政总局 2000年6月25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管理,维护集邮市场秩序,引导集邮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集邮票品,是指邮资凭证和集邮品。具体包括: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专用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等(含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及邮资符志;我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首日封、纪念封、实寄封片、邮折、邮卡、极限明信片、票册(折)、邮票盖销票和风景纪念戳集;其他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及其仿印仿制品;经国家邮政局或省级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的仿印仿制我国邮票图案制成品。
  (二)集邮票品经营,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批销、零售、拍卖、预订、邮购等经营集邮票品的活动;以及集邮品的制作活动。
  (三)集邮市场,是指以集邮票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市场。
  第四条
国家邮政局是全国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全国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经营主体的管理

  第五条
申请开办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单位,必须经所在地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办理《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许可证》,并持此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后方准开业。
  第六条
申办《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许可证》,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办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申请书;
  (二)申办单位法律地位证明文件;
  (三)市场负责人的任用及身份证明;
  (四)固定经营场所合法使用的证明文件;
  (五)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管理制度;
  (六)开办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可行性论证报告;
  (七)审批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联合开办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者,还应提交联办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第七条 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颁发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批准决定,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八条
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变更有关审批事项、迁移或者停办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原审批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九条
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者应当遵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对进入市场的经营者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对入市经营者的违规行为承担管理责任,并按季度将市场管理情况报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密切合作,加强对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集邮票品经营活动和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批准开设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
  第十一条
申请经营集邮票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于登记后7个工作日内到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对经营集邮票品申请手续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举办展销会从事集邮票品展销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在活动举办30日前到展销地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办理报批手续;境外邮商进入我国境内从事集邮票品展销活动,应由主办单位在活动举办30日前报国家邮政局批准。
  主办单位获得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后,持批准文件到展销活动举办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
  港、澳、台邮商到内地从事集邮票品展销活动,参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办理手续。
  第十三条
集邮票品的拍卖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拍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有关集邮票品的行业管理规定。
  拍卖活动主办单位应于拍卖活动15日前向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提交邮资票品清单,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从事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经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持营业执照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后,可以开展集邮票品的邮购业务;未经批准和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集邮票品的邮购业务。

第三章 经营业务的管理

  第十五条
现行通信使用的普通邮票由邮政通信企业专营,除邮政通信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邮政通信企业委托的邮政代办点、邮票代售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经营。现行通信使用的普通邮票的具体范围由国家邮政局确定并公布。
  第十六条
邮政通信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邮资凭证发行的规定,在规定的发行期内按面值或规定售价出售邮资凭证。
  第十七条
集邮票品的进出口业务统一由中国集邮总公司经营。未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集邮票品的进出口业务。
  第十八条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邮政通信企业的集邮业务机构可以预订方式预售尚未发行的邮票;未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社会上采取预订方式预售尚未发行的邮票。邮政通信企业的集邮业务机构以预订方式预售尚未发行的邮票,应当与预订户签订书面预订合同。
  第十九条
邮政通信企业的集邮业务机构制作或接受委托制作集邮品,应当按规定报上一级邮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制作经营集邮品,应当报国家邮政局或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审批并监制。
  第二十条
仿印仿制邮票图案制作集邮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仿印仿制邮票图案的规定,报国家邮政局或者省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集邮票品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经营伪造、变造的邮资凭证;
  (二)经营国家禁止流通的集邮票品;
  (三)经营1949年10月1日以后发行的带有“中华民国”字样的集邮票品;
  (四)先于发行日期出售邮资凭证;
  (五)经营未经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制作的集邮品;
  (六)走私或经营走私进口的其他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及其制品;
  (七)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经营活动。
  第二十二条
严禁邮政企业及其职工与集邮票品经营者内外勾结,非法倒卖邮票,牟取暴利。
  第二十三条
经营集邮票品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原则,严禁强迫搭售、强买强卖、欺诈等行为。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二十条规定,擅自从事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未到邮政行业管理部门领取《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许可证》,或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或注销的,或者未办理经营集邮票品备案、审批手续,擅自从事集邮票品经营活动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视情节予以警告或者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或者处30000元以下罚款:
  (一)先于发行日期出售邮资凭证;
  (二)未经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制作经营集邮品;
  (三)未经批准擅自从事集邮票品进出口业务;
  (四)非邮政通信企业未经邮政通信企业委托经营现行通信使用的普通邮票。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经营伪造、变造的邮资凭证;
  (二)经营国家禁止流通的集邮票品;
  (三)经营1949年10月1日以后发行的带有“中华民国”字样的集邮票品;
  (四)经营未经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制作的集邮品;
  (五)走私或经营走私进口的其他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及其制品。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集邮票品邮购及邮票预订销售活动;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或者处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内或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未经国家或省级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批准,擅自仿印仿制邮票图案,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七条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集邮票品真伪的鉴定,由当地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当地邮政行业管理部门鉴定结论有异议的,由国家邮政局指定的专业部门进行最终鉴定。
  第三十二条
各级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的各类邮资凭证,一律登单造册;对经鉴定属于文物的,按文物保护规定处理;其他各类邮资凭证经省级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按行政罚没物品的规定处理;对于罚没的普通邮票,拍卖底价不得低于面值,拍卖未成交的,造册后销毁。
  第三十三条
已设立的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以及原已核准经营集邮票品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0日内按本办法补办有关手续。
  第三十四条 原有规章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邮政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网民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缺乏持久性

随着国家民主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容忍度渐渐提高,也更加宽泛。无论是涉及食品安全、高铁运行安全、征地拆迁、官员贪腐等各领域都放宽了媒体披露的限制。基于此,网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网络上看见一些新鲜事、蹊跷事、愤愤不平之事、甚至欲杀之而后快之事。但是,随着媒体所披露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网民们也是越来越麻木或者越来越司空见惯。同时,也会由当初的打抱不平变成嗤之以鼻。我想,如果真到这一天的话,这个国家的人权也就走到尽头了。

一、关注不具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缺乏持久性,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网民关注心态的多元化决定关注的不可持久性。
众所周知,21世纪的中国,确实是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空前浮躁的时代。很多时候,网民对重大事件的关注更多的是基于好奇感、打发时间、无意中看见或者是出于自身的心理发泄,而一旦自身得到心灵的藉蔚及满足,则不再关注此事,或者转而又关注其他事件,从而不再刨根问底。
其次,繁重的生活压力分散了网民关注的精力。
随着人们超前消费意识的增强,很多国人都成了房奴、车奴、信用卡奴……。甚至随着男权意识的削弱,女权意识的逐渐加强,“妻奴”也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新名词。男人不仅要面对外在的生存及发展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内部的各种压力。而女人不仅也要面对外在的生存及发展压力,还要面对生育、养育小孩、赡养老人、维系家庭稳定等各种压力。老人要面对孤独、被啃老、疾病、死亡等生活及生存压力。而小孩也要面对成长、学习、恋爱、就业、成家等挥之不尽的烦恼与压力……这必将分散网民对他人事件的关注精力,甚至在关注时间上使继续关注成为不可能,从而导致关注不具持续性。
再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决定了关注不具持续性。
很多时候,国人都会有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他们从来不会去想:“有一天这种事情会不会也发生在我的头上?”、“我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也需要别人的声援?”、“我的这种冷漠心态会不会助长这种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蔓延,甚至让违法者是无忌惮?”……
记得在十多年前笔者上初中时,有一次放学后,笔者骑着一辆自行车回家,刚好在经过一个村庄旁边的大马路时与一辆突然逆向行驶的摩托车相撞,摩托车翻身倒地并摔坏了挡风玻璃,车上的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摔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人腿部轻微划伤。那两个人摔倒后爬了起来,冲向笔者正要挥之拳脚之时,在村头聊天的很多陌生的好心人跑了过来,把我护在一边,待问清缘由后,都一致训斥那两人:“明明是你们逆行撞了别人还想打人,你们讲不讲道理?”就这么几句公道话,却及时制止了一次行凶行为。十多年已经过去,但笔者却一直记忆犹新,在心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感激那些不知姓名的好心人。
然而,在经济突飞猛进,而内心冷漠程度却不断高涨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去真正的帮助别人。而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在国人的冷漠中离开人世就是一个惨痛的例证。或许,这也是因为中国人的劣根性所驱使吧。

二、网民对重大事件关注的法律性质。
笔者认为,网民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宪法以及法律赋予人民监督权的一种行使。从法律上讲,监督权不仅包括司法、行政及权力机关的内部监督,更包括新闻媒体、人民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对国家机关的外部监督。而在内部监督无法真正保障公平、正义时,外部监督在老百姓的心理必将被寄予重任。
前不久,笔者在接听中央电视台12台“社会与法” 频道的法律咨询热线时,不停地接到“我们这都是官官相护的、打官司没用的、我儿子明明自卫(法律上称“正当防卫”)没杀人,法院却判故意杀人……你能帮我联系到电视台的记者吗?……”之类的问题。甚至也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极端的报复社会的想法。而笔者在深感有心却无力之际只能尽力以情说服对方,希望能帮助对方带来些许的精神安慰;同时,也希望给他们增加对法治的些许信仰——毕竟是法律人辜负了他们,不论是公检法的官员们还是律师们。此时,我在想,如果人民失去了对法治的信仰,那么公检法以及律师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法律人的存在不是对老百姓的一种镇压,更不是一种剥削;而是对他们人权的一种守护,对公平正义的一种倡导,直至深入人心。

三、网民对重大事件关注的意义。
网民对重大事件的关注,不仅应该对所发生的事情本身进行关注,更应该对事情的后续处理进行关注。不过笔者认为:关注并不是说像目前一样让我们擅自作出主观的臆断,偏听偏信,然后发出个人偏激的言论,甚至作出偏激的行为,从而重滔“文化大革命”的覆辙。这不仅是 “轻易被人利用”的一种无知的表现,更是一种无视良知的表现。而真正的关注应该是:让权力部门还原事情的真相,公开事件的处理结果,迫使权力机关处理该事件时公开、透明,从而保证执法的公正性,让执法者不敢徇私枉法,让法治得以彰显,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

在这个内部监督尚且不能充分保障人权的阶段,笔者仍然呼吁:对一些需要关注的事情,请你们多一些关注,即便这种关注是一种谩骂、一种报怨;但请你们绝对不要漠视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多一些关注,就会给弱者在心里多一些力量,多一些公正;多一些关注,就会让违法者成为过街老鼠,少一份嚣张;多一些关注,就会让执政者多一些民意,社会多一份和谐。


作者:北京市博颢律师事务所 徐勇律师
写于2011年12月8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