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3:45:53  浏览:959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十政办发[1998]70号
各区人民政府,白浪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县级事业单位,各大中型企业,驻市
各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十堰市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
          十堰市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
               暂 行 办 法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统一和规范资金收、支、管理制度,防止
资金流失,提高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经贸委为商业网点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的主管单位。
  第三条 收费范围和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1994]15号、省物价局、财
政厅鄂物价费字[1994]122号和省经贸委、财政厅鄂经贸商字 [1995]139号文件精神, 凡十
堰城区新建居民住宅一律收取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其收费标准,按建安预算直接费用额的
7%收取。
  第四条 收费办法。由市经贸委委托市规划局代办收费。凡未办理商业网点配套费收费
手续的新建住宅,规划局一律不出具红线图,建委不发施工许可证。因特殊情况需要减免的
,应向市商品市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提交申请,由“领导小组”办
公室(即市经贸委市场建设科)进行审核,并报领导小组审批,办理有关减免手续。市规划局
须严格按审批的减免幅度减免;凡未办理减免审批手续的,一律不得减免。
  第五条 使用原则。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使用要坚持统一规划、保证重点的原则;坚
持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居民生活的原则;坚持专款专用、有偿使用的原则;坚持保值、
增值的原则。
  第六条 使用范围。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应主要用于扶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
点和各类批发、零售市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第七条 使用方式。采取有偿借款方式,由用费单位定期还本付息,执行人民银行规
定的同期贷款利率。
  第八条 使用程序。由用费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市经贸委审核后,提出用费计划,交
市“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用费计划,并向计划所列单位下
达《用费通知书》;用费单位持《用费通知书》到市财政局办理用款协议书,并办理资金划
转手续。
  第九条 用费回收办法。由市经贸委委托市财政局按借款协议书要求,按期向用费单位
催收本金和利息,并确保回收用费单位的资金。  
  第十条 资金管理。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及其使用回收的本息资金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
外收费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第十一条 建立监管制度。财政、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监督和检查
。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不得营私舞弊。凡侵
占、挪用、截留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的,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建立报表制度。由市财政局在每月10日以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上月
收支月报表(包括用费回收本息);于元月15日以前报送年度收支报表。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事司法调解实务调研报告

周鹏龙


  日益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纠纷决定了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司法调解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重要方式之一,在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正义、公平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尤其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民事司法调解制度的作用和功效显得尤为重要和契合时机。因此在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发挥民事司法调解制度的作用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面对实务界,理论界对民事司法调解制度的各种质疑和挑战,对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实证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次调研本着从实务实证调查研究出发,在实务调研中了解民事司法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其以调解方式办结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解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功效,通过调查访问当事人及法官,参加法院审判活动及旁听个案等方法,提出民事司法调解在司法实践中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为民事司法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于2008年7月20日全面开始,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8年7月20日——2008年8月30日,该阶段主要通过在调研选择试点统计2008年度以调解方式办结案件的数量,记录调解案件案由、当事人地址或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访问各案件承办法官及相关人员,以统计信息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调解案件的法律效果及相关情况,并同时在每个环节做好记录。第二阶段为2009年1月20日——2月20日,该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在同一调研试点统计尚未统计的以调解办结的案件,记录调解案件案由,当事人地址或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访问各办案法官及相关人员,以统计信息实地走访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调解案件的质量及相关情况,并同时做好记录。

二、本次调研的试点。

  本次调研课题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民事司法调解制度运行机制及法律效果调查》,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基本情况及法律、社会效果的实证调研。基于此本次调研地点选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人民法院及其各派出法庭,包括海城镇法庭,李旺法庭和西安法庭三个派出法庭。

三、本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属于民事司法调解实务调研,其内容主要包括:
(1)、海原县人民法院及其各派出法庭(海城镇法庭、李旺法庭、西安法庭)民事司法调解基本运行机制及其特色之处。
(2)、实地走访当事人,调查以调解方式办结案件的法律效果及其基本情况。
(3)、实地访问法官对民事司法调解的态度,经验以及调解感想等。
(4)据以上调研提出民事司法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等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予改进和完善建议。

四、本调研基本构思以及调研报告结构安排

  本次调研课题:“少数民族地区民事司法调解制度运行机制及其法律效果调查报告”,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少数民族地区民事司法调解制度运行机制;(二)少数民族地区民事司法调解制度法律效果调查。

五、海原县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制度存在之可行性分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诉讼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定争止纷的一种结案方式,通过审判人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就案件达成调解协议,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对促进纠纷的柔性解决、实现社会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审判压力过大与审判人员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调解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以海城镇法庭为例)
民事案件相关情况统计表
年 件 收案 结案 办案人数 审判人数 人均收案 人均收案率 人均结案 人均结案率
2006年 190 186 3 3 64 33.3% 62 33.3%
2007年 230 229 4 3 57.5 25% 76.3 57.25%
2008年 281 280 4 3 93 35% 93.3 70%

  纵观上表可看出,海原县人民法院海城镇法庭审判人数由2006年3人增加至2008年4人,年均增长率为25%,人均收案率由 2006年33.3%增至2008年35%,人均结案率由2006年33.3%增至2008年70%,据此可见该院审判压力过大与审判人员有限的矛盾突出,而民事司法调解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二)、本院受理案件有近六成以调解方式结案。

民事案件调解情况统计表
年度   件 收案 结案 判决 调解 调解率
2006年 190 186 80 106 56.99%
2007年 230 229 105 124 54.15%
2008年 281 280 110 170 60.71%

  由本表可知该院2006年至2008年诉讼调解案件由106件增至170件,调解率由56.99%增至60.71%,基本达到六成调解率,符合本院的司法形势,有效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案件,取得定纷止争的和谐结果。

(三)、诉讼调解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律永恒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官作为司法人员,作为公平正义的法律使者,行使着国家公权力,是社会稳定和谐的调节器。而法院诉讼调解的灵魂就在于它的公正性,调解的前提是分清责任、明辨是非。法官在分清责任、明辨是非后,通过运用调解手段居中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从而让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

中国 阿塞拜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


(签订日期1994年3月7日 生效日期1994年3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促进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决定缔结本协定。条文如下:

  第一条 双方同意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关机构在文化、教育、社会科学、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条 双方同意在文化艺术方面按下列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
  --互派作家和艺术家访问;
  --互派艺术团体访问演出;
  --相互举办文化艺术展览;
  --相互交换文化艺术方面的书刊、资料。

  第三条 双方将促进两国博物馆、图书馆之间开展直接交流与合作,包括相互交换资料。

  第四条 双方同意在教育方面按下列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
  --促进并支持两国高等院校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合作;
  --根据需要互派教师、学者和专家进行访问、考察、教学;
  --根据需要和可能相互提供奖学金名额;
  --鼓励和支持两国教育机构交换教科书和其他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
  --鼓励对方国家的学者和专家参加在本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为此提供便利。

  第五条 双方同意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在汉学、突厥学、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方面进行交流,其方式包括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参加双边和国际研讨会,相互交换资料。

  第六条 双方将促进两国医学、卫生部门之间开展直接交流与合作,相互交换信息,互派专家。

  第七条 双方将鼓励两国体育和旅游部门进行合作。

  第八条 双方同意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第九条 双方将促进两国青年、妇女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 双方鼓励两国创作协会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条 为实施本协定双方相应部门可直接签订协议。

  第十二条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如双方中任何一方未在期满前六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要求终止本协定,则本协定将自动延长五年,并依此法顺延。
  本协定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七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和阿塞拜疆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表
       刘忠德           哈桑·哈桑诺夫
      (签字)            (签字)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