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车辆贬值损失应得到合理赔偿/曾广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7:57:42  浏览:86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车辆贬值损失应得到合理赔偿

曾广荣


  车辆贬值损失是一个较新的提法,目前尚无权威的定义。实践中一般是指车辆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坏后,经修理虽可恢复使用功能,但实际价值却有所降低,在交易是表现尤为明显。这一价值与正常情况下使用没有发生事故的车辆的价值之间的差价,即为车辆贬值损失。
  车辆贬值损失应否得到支持,目前争议颇大。反对的观点认为:一、赔偿车辆贬值损失找不到法律依据,目前法律没有规定对车辆贬值损失进行赔偿,此项请求于法无据;二、车辆贬值损失只有在车辆交易后才能反映出来,在交易发生之前,其请求不应支持。
  笔者持肯定观点,理由如下:
  1、虽然我国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是否应赔偿车辆贬值损失,但相关民事法律对侵权损害赔偿作出了一般规定。如《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2款:“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两者并不是择一方式,有时是可以并用的。并用的条件就是看恢复原状后是否完全填补了损失。如恢复原状不能使损害得到完全填补(笔者认为恢复原状不仅指财产外观使用功能的恢复,还包括其内在价值和性能的复原),那就应当对车辆贬值损失予以赔偿。因为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功能就是损害填补。
  2、《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由此可见,车辆的贬值损失并不需到车辆交易时才能确定,而且目前实践中也有专门从事旧机动车鉴定估价的机构和专家(如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分类中有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职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颁发和注册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职业资格证书),车辆贬值损失具备了量化的条件。
  3、车辆贬值损失是侵权造成的直接损失,是一种附随的损失。
应当承认,车辆贬值损失是较难计算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车辆的价值评估或者鉴定,以避免法官个人估算的随意性。另外,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贬值损失,还应当区分行为的原因力大小,以准确确定损失数额和责任大小。
  那么,在实践中是否只要交通事故造成车辆碰撞,就应进行车辆贬值损失赔偿呢?这一点笔者认为也不尽能,因为毕竟目前我国保险业还未将车辆贬值损失这一块纳入保险赔偿范围,还是由肇事者个人承担。如不区分情况一例进行计算、赔偿,也将加重赔偿义务人的责任。个人认为在具体个案中,可结合受损车辆的新旧程度、受损部位的关键程度、受损部位的损坏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是否应予支持。
(江西省奉新县人民法院 曾广荣)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建标综函[2011]20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建交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有关协会、单位:

  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1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安排好今年的标准定额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标准定额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标准定额技术保障和支撑作用,强化标准规范的协调性和系统性,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狠抓标准编制质量和进度,加快造价咨询诚信体系建设,统筹兼顾,指导各地做好标准、工程造价的实施与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推进标准定额事业稳步发展。

  一、继续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夯实标准法规制度建设

  1、加大对标准计划项目清理工作力度,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紧紧依靠社会和行业的力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在编标准的管理和催办力度,力保完成项目清理任务。

  2、认真落实好在编标准制修订项目,加强标准之间的协调,避免重复矛盾,发布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房屋建筑、城乡规划、城镇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重点围绕节能减排、垃圾处理、给排水、公积金管理、住房保障等领域,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加大我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力度。

  3、继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化条例》起草的相关技术支撑体系,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成立相关技术委员会,做好起草标准编制程序管理规定的准备工作,强化标准编制管理。加大对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地方在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力度,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1、继续推进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建设,做好修订后的《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的宣贯和实施工作。出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造价工程师监管实施办法》,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造价工程师的监管,进一步提高资质资格准入审核工作质量,加大对违法违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的清出力度。出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信息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工程造价咨询诚信管理和发布体系,逐步健全违规处罚、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的管理机制。

  2、继续完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机制的建设,组织完成国家标准2008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的发展。继续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工作,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协作工作机制和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做好国家、行业和地方工程计价依据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有关政府工程的计价体系。

  三、总结开展工程现场实施标准经验,扎实推进重点标准规范贯彻落实

  继续探索工程实施过程中强制性标准管理,研究建立监管平台,整合有关监管部门资源。跟踪试点单位标准化年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发挥工程建设标准主编单位在标准规范宣贯培训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开展混凝土结构施工和建筑防火等重点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和培训工作。

  四、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约束性指标,狠抓建设标准质量

  以服务项目投资决策为主题,将制约标准发展的技术、经济等因素,向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公平正义等关键因素转变,狠抓建设标准编制质量,适时召开建设标准编制工作会议。重点做好对社会保障、边境口岸、运输基础设施以及物资储备基础设施等建设标准编制。积极引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建设标准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标准样图的编制。

  五、着力推进无障碍建设,积极引导做好相关工作

  继续做好、做实无障碍建设工作,在全面验收无障碍创建城市的基础上,适时召开无障碍创建城市总结会议;指导各地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家庭无障碍技术指南》的编制,让无障碍进家庭更通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山西省总工会联席会议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晋政办发〔2003〕2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山西省总工会联席会议暂行办法》的通知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山西省总工会联席会议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三年一月二十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山西省总工会联席会议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密切政府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增强各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政治稳定,推动我省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联席会议是政府与工会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工会参政议政,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省人民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至两次,如遇紧急和重要问题,经过提前协商可随时举行。
第三条联席会议坚持维护政府权威与尊重工会独立性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联席会议由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向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由工会通报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及职工队伍的情况。听取工会对制定有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有关工会的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职工的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和其他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第五条联席会议的议题,由省长或副省长和省总工会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商议确定。出席联席会议的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确定。由与议题有关的省人民政府有关厅局负责同志,省总工会副主席及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省长或副省长主持会议。
第六条联席会议确定的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签发,省总工会会签。省人民政府有关厅局和省总工会应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总工会分别负责督促检查。落实结果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第七条联席会议视情况可邀请劳动模范、职工代表、基层工会干部、新闻记者旁听,并根据需要经过审核发布新闻。
第八条有关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或联系工会工作的副秘书长牵头,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总工会共同承办。
第九条市、县人民政府都要与同级工会建立联席(联系)会议制度。
第十条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1月20日印发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